德國糖業聯合會拒絕泰國糖的市場準入
泰國與歐盟目前正在就一項自由貿易協定進行談判。作為全球第二大食糖出口國,泰國對其糖產品能夠進入歐盟市場的需求較為迫切。然而,6月25日,德國糖業聯合會率先發難,發布報告稱這將會危及歐洲市場的公平競爭。并且泰國糖業受到高度補貼,且不符合歐盟的生產標準。該報告具體內容原文如下:
泰國是世界第二大食糖出口國——約四分之三的產量用于出口。而這得以實現,是依靠大規模的國家補貼以及較低的社會和環境標準:
國家支持的糖價:?泰國在國內市場控制糖價,從而人為地支撐了糖生產商的收入。因此,即使在世界市場價格較低的情況下,出口也成為可能。其鄰國越南已經對從泰國進口的糖征收了反傾銷和反補貼關稅。
補貼的原料價格:?一個國家組織的補償機制確保了甘蔗種植者獲得穩定的收入:如果市場價格高于預測值,他們將獲得額外補貼;如果低于預測值,國家則通過“甘蔗與糖業基金”(Cane and Sugar Fund)來彌補差額。在過去十年中,總共有超過17億美元的補貼被直接支付。
低環保標準:?盡管有禁令,但在泰國,收獲甘蔗前焚燒雜草和葉片是一種普遍做法。這使得收獲過程更簡單、更便宜,但對環境和民眾健康造成了毀滅性影響。焚燒會釋放出煙塵、細顆粒物、灰燼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等有害物質,這些物質占該國細顆粒物污染的30%以上。
社會標準缺失:?泰國的糖業日益成為國際批評的焦點,因為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該行業存在——其中包括強制勞動、剝削移民工人以及童工等行為。
與泰國的自由貿易協定絕不能簡單地忽視和容忍現有的結構性市場扭曲。因為這將危及德國和歐洲可持續的甜菜糖生產。因此,我們(德國糖業聯合會)要求:
與泰國的自由貿易協定,不得為獲得扭曲競爭的補貼所支持的泰國糖業打開市場。
歐洲的環境和社會標準不能被削弱。所有進入歐盟的進口產品都必須始終符合歐洲的高生產標準。
云糖網評論文章
“綠色壁壘”還是“公平門檻”?–評歐盟與泰國的糖業貿易
一紙來自德國糖業聯合會的報告,將歐盟與泰國之間正在進行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推到了聚光燈下。簡報以鮮明的立場,堅決反對給予泰國糖業市場準入,其核心論點直指泰國糖業存在的“三重扭曲”:國家補貼扭曲了市場價格、低環境標準扭曲了生產成本、缺失的社會標準扭曲了勞工價值。
這不僅是一場關于市場進出口的商業博弈,更深層次地,它觸及了全球化時代自由貿易與公平競爭、經濟利益與社會責任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
首先,該報告稱這是“不公平的甜蜜”。泰國年度產糖達1000萬噸,作為全球第二大食糖出口國,其強大的食糖出口能力并非完全建立在高效的生產力之上,而是深度依賴于國家機器的干預。通過國內價格管制和直接的資金補償機制,泰國政府人為地為本國糖業構建了一個“保護墊”,使其即便在全球市場低迷時也能保持出口競爭力。
這種做法,在德國糖業聯合會看來,是典型的“扭曲競爭的補貼”。其鄰國越南已率先采取反制措施,這本身就印證了其補貼行為對區域市場的沖擊。德國糖業聯合會認為,當這樣的產品試圖以“自由貿易”之名進入高度規范的歐盟市場時,無疑將對遵守嚴格規則、沒有同等補貼的歐洲甜菜糖生產商構成降維打擊。這并非貿易保護主義的簡單回歸,而是對“公平”這一市場經濟基石的捍衛。
其次,該報告將爭議從經濟層面提升到了環境與社會價值層面。泰國糖業普遍存在的甘蔗收獲前“燒荒”行為,雖然降低了成本,卻以犧牲空氣質量和公眾健康為代價。這與歐盟日益嚴苛的綠色農業和可持續發展目標背道而馳。更令人警惕的是,報告中提及的勞動保障等問題。
這引出了一個問題:貿易,是否必須與不同國家的倫理和道德掛鉤?
然而,我們亦需從更廣闊的視角審視這場爭議。對于泰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而言,農業補貼和相對寬松的生產標準,往往是其在特定發展階段保障農民生計、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現實選擇。來自發達經濟體的嚴苛標準,在某種程度上可能被視為一種“綠色壁壘”或“貿易壁壘”,限制了其發展空間。
德國糖業聯合會提出的兩點要求——“不為受補貼的糖業開放市場”和“進口產品必須符合歐洲高標準”——清晰地劃出了他們的保護底線。對于泰國糖業而言,短期內,滿足歐盟標準會增加成本,削弱價格優勢;但從長遠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邁向更可持續、更負責任的產業模式,的確是泰國糖業的發展道路。
總而言之,這場圍繞泰國糖的進出口爭議,是全球化深化過程中的一個縮影。它迫使我們重新思考“自由貿易”的內涵。
或許,公平的競爭,必須始于公平的起點。
注:以上內容僅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云糖網首發,歡迎留言交流指正!